“在大山深处办养殖场,一是空气清新,二是人行稀少,有利于饲养和卫生防疫。”养殖合作社的牵头人这样介绍。“肉猪出栏后,经过清扫消毒的猪舍没有明显猪粪味,刚入栏的小猪仔有保温大棚罩着……”这是记者在养殖场现场的见闻。猪舍采用高架床自动漏粪设施,猪粪干湿分离处理后,用于种植水果、甘蔗和玉米,打造规模生态农业基地。金城江区景致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发展生态养猪,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经验,近日被《河池日报》重磅推出。
养殖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,也是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。农村作为发展养殖业的主战场,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但是,如果处理不好环境治理,这个产业要发展却是难上加难。因为它对周围空气质量、水资源等环境的影响太大,不要说环保部门这一关过不去,就是周围群众也不答应。放眼全国各地,从南到北,从城郊到乡村,因为搞养殖影响甚至污染环境而引发的矛盾就有不少。所以,搞养殖应该以环保为前提,否则就是自挖墙脚,“歇菜”是迟早的事。
生态养殖好就好在首先处理好了环境治理问题。本文开头提及的景致养殖专业合作社,成立于2012年,合作社以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运作模式,严格按照科学化、标准化、程序化要求,在引种、育雏、饲养、卫生防疫、场地选择、水源品质、圈舍设计、饲料供应、兽药使用、产品回收、运输、包装、贮存等环节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,实现生态养殖目标。合作社的养殖场,从养殖需要的饲料供给,到对排泄物的处理,以及对水资源的保护,处处体现着环保优先的理念。
有了这种理念,自然就能得到周围群众的认可,这不仅为景致合作社的养殖场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,也增强了合作社“培育带富”群众的能力。合作社按照“传、帮、带”的方式,帮助养殖户解决选购育种、制定饲料配方、规范疫病防治等方面问题,示范基地建立以来,受益养殖户达60多户。2016年,合作社主动吸纳保平乡6个村40户贫困户小额信贷入股资金200万元,每户贫困户每年可从合作社领到4000元分红,既壮大了自身规模,又为群众增收脱贫提供帮助。
很显然,今后不管在哪,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行不通的。搞养殖,先搞环保,始终把“生态”放在第一位,这个路子走对了。
景致合作社的养殖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,搞生态养殖大有可为。
版权声明:图片来源于网络,图文无关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
来源:河池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