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跨国银行在华是什么样的舆论环境,如何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,就是我们出海企业到了‘一带一路’会面临什么舆论环境。从某种角度来看,这是情理相通的。”马旗戟说。
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旗戟
“在过去20年中,跨国企业在华问的最多的问题是‘跨国公司或者跨国品牌在中国如何构建良好的品牌形象’,但是过去三到五年间,跨国企业问的最多的已变成‘跨国企业在中国怎么面临好的舆论环境’。”
据马旗戟判断,这一重大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新技术驱动之下,自媒体强势崛起,带来受众的碎片化和圈层化。其次,现代规则意识和正误意识成为舆论当中争论的焦点,这个变化趋势意味着舆论必须经得起公众的考验。第三,境外的信息流动反哺或者回流让整个的舆论场变得混乱。
在这种情况下,整个中国舆论环境呈现出政经朝野不分,经济话题经网络发酵后容易变成政治问题;国民、公众的现实焦虑和道德诉求,使得对于舆论内容要普遍解构化和普遍放大;自媒体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以及新闻翻转容易、舆论翻转几乎绝无可能等重大现象。
为此,马旗戟强烈呼吁要重视中国舆论场的作用。因为良好的舆论环境是衡量一个国家、一个地区、一个政府和国际间营商环境好坏的基本标准。但目前,我们的营商环境及与此相关的政策当中基本不涉及,或者从来不考虑舆论环境的问题。
同时他建议要积极研究出海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市场中面临的舆论环境、舆论监督,并积极进行舆论帮扶,比如要围绕中资与外资跨国企业建立跨部门的综合舆情协调机制。
最后,马旗戟强调“一带一路”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出去讲他们的故事,也要让跨国企业和机构到中国讲他们的故事,让中国消费者愿意听他们的故事。